17 May 2013

論出走/流浪/放下。。。(或類同動詞)

近三兩年出版的旅遊書,除了傳統工具書類的導遊指南,數最多的,該是私旅分享之類。內容注重個人旅程的所見所聞,未必特別有指導性,比較像寫遊記。以這類書籍當中,越出越多的,是那種強調出走、流浪、放下一切無拘無束的頗長時間旅行的種種和體會。

相信歷年來有不少這樣的背包客,只是近年興出書才越見浮面。初初有少數的背包客開始出書,到書局翻翻閱讀,感覺倒也新鮮。無論是夫妻倆、單人匹馬、還是結伴同遊,看看人家背後的理念,安排的過程和旅途的經歷。但時至今日,越來越多類同的書籍倒也沒所謂,但問題是連帶報紙、雜誌、其他媒體紛紛報導;但標題多是甚麼80、90後追夢、打工仔辭工、拼命流浪等渲染標榜的字眼。

最近閱了一篇關於80後少女單人出走的煲文,內裡笑嘻嘻提及旅程中驚險之事,還道自己次次都無事(!)。無可否認,經歷過生命豐富了,是難得的經驗;但那些現今看來的「趣事」,任何一單走錯了半步便足以令她抱憾終生。留言的大眾既欣賞又佩服她的「敢作敢為」,羨慕她放下一切去追逐夢想。看到那裡,小蟲不禁要問:由何時開始,魯莽放自己在一個不必要的危險環境 = 敢作敢為?夢想 = 環遊世界?流浪/出走 =  有勇氣 = 有型? 不去流浪/出走/努力工作 = 浪費青春?升職加薪供完樓 = 無理想?子女出身年記較大時才去旅行 = 失敗?皆因年輕所以出走,這才是王道?

每次閱這類文章,少不免覺得只是但求取寵(嘩眾則未夠班)。正當絕大部份人們日日捱騾仔,朝晚營營役役,十個讀者著了十個都不能輕易放下煩瑣,看了這些文章簡直心曠神宜吧。但報導還報導,何用將這種旅遊方式神話化(俗稱「吹得咁大」)?彷彿只顧鼓吹趁年青便應該要追尋夢想和理想,而欠缺了平衡點的另一端:風險評估。無論是出發前的準備,個人能力評估、旅途中的風險,和旅程後的發展分析通通欠奉,彷彿像童話故事一樣:happily ever after。從來就沒有平衡的一方,來說說為籌錢跟家人朋友反目、劫財劫色被賊匪打鑊金的個案、出走後三餐不保老來瞓街的窘局等等。

旅遊或出走與否,本來就好比奢侈品,理應量力而為。旅遊,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。有時間慢慢了解當地文化,接觸當地的人和事,固然可以體會更多;但並不是唯一的途徑。小蟲覺得,每人選擇自己喜愛而能力和風險都能負擔得到的方法,就是最佳兼負責任的方法,沒有對錯。只是不敢苟同,時下刻意鼓吹這種「放棄一切、敢作敢為」,才是真體驗的說法。


2 comments:

  1. AGREED!! 不敢苟同,時下刻意鼓吹這種「放棄一切、敢作敢為」,才是真體驗的說法。(GAP YEAR)不是不好,但真的總要量力而為。

    日日捱騾仔,朝晚營營役役,是絕大部分人的生活寫照。
    從前一家8口一張床,朝不保晚,現在嗎(???
    80、90後追夢,因為時代轉變。。。。

    ReplyDelete
    Replies
    1. 某程度係近兩個世紀生活比較富裕,先至令好多人覺得追夢係理所當然。

      Delete

到此一遊,留個字啊~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